■刘庆峰 2016年是人工智能正式提出60周年,也是中国人工智能的元年。今年,人工智能在中国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不仅是科技产业界,从创业者到投资机构,从媒体到普通百姓,都在津津乐道人工智能。 不过,这一次人工智能浪潮,是真正的产业大潮,还是概念的泡沫?它会不会也像前两次大潮一样很快退去? 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用理性的思维来看今天的技术:人工智能到今天到底达到了什么样的阶段,而不是像“预言家”一样感性地作武断的判断。 1956年,人工智能在达特茅斯会议上被提出来时,就有着非常严谨的科学基础。在达特茅斯会议上,一批数学家、计算机专家、通讯专家共同提出了人工智能的概念,其中包括麦肯锡、明斯基、香农等伟大的科学家,他们大都是图灵奖、诺贝尔奖得主。人工智能概念被提出来之后,在1970年达到第一次浪潮的顶峰,此时的第一代人工智能神经网络算法已能够证明《数学原理》这本书中的绝大部分数学原理。 人工智能第二次浪潮发生在1984年,当时霍普菲尔德网络被推演出来,人工智能神经网络从此具备了历史记忆的功能。 这两次大潮后来都消退了,为什么?因为神经网络算法本身的局限性,同时也受到当时运算能力的限制。如今的第三次浪潮,以深度神经网络为基础,基于大数据、云计算平台,再加之移动互联网可以源源不断地把各种训练数据收集到后台。因此我们认为,以目前的时间节点,人工智能的第三次大潮已经切切实实地到来了,它已经不再是一个概念,而是已经可以进入到各个行业。 而且,毫不讳言地说,以人工智能今天的技术水平,在学习了顶尖专家的知识以后,将来就能达到一流专家水平,从而超过90%的普通人,这是我们面临的时代趋势。 这不仅是科大讯飞的判断,一些行业趋势分析也这样认为:去年10月麦肯锡报告认为,将来45%的知识活动是可以被自动化取代的。《科学》杂志在今年年初给出的判断是,到2045年,全球将有50%的工作岗位由人工智能机器人来替代,在中国这一数字是77%。也就是说,未来30年,在中国每4个工作岗位会有3个人工智能机器人来做。这是《科学》的预测,但我认为,这个时间还能大幅度提前。 所以,如今人工智能已经不仅是一个企业、一个行业的事情,它事关我们每个人。“人工智能+”的时代已经在来的路上了,这是不可逆转的最大趋势。 因此,我认为,未来的世界应该是由顶尖的专家和管理者协同管理“人和机器的联合体”,这就是所谓的“人机协同”。人类今天的工作会越来越多地由机器来代替,从而将人类从工作中释放出来,去做更有创意的事情,去想象更遥远的未来。而在这样一个人机协同机制下,人类智慧大爆炸时代正在到来。 (作者系科大讯飞董事长, 《中国科学报》 (2016-11-29 第5版 技术经济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