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信息技术建立的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系统,使基层疫情报告到县区防疫站需要5天时间的局面,改变为仅用1天国家卫计委、中国疾病预防中心就能获知全国各地疫情发生情况。”近日在京召开的中国卫生健康科技创新发展高峰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王陇德如是说。 王陇德介绍,2003年SARS病毒爆发时,我国通过邮寄纸质报告卡向管理部门报告疫情,而后汇总报给原卫生部,通常原卫生部一个多月以后才收到报告卡,原始的报告系统远不能应付SARS这样的突发急性传染病的爆发。“2003年4月中旬,北京已经有三百多例病例发病,但原卫生部只接到29例报告单。” 为了加快疫情信息的传递效率,信息技术被应用到传递过程中,传染病报告卡电子版应运而生。王陇德介绍,借助电子报告卡,卫生主管部门快速掌握了全国SARS病例,确定了新发病例主要从密切接触者中产生,从而切断了SARS的传播途径。 以电子报告卡为基础建立的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系统,全天候统计全国各类传染病的发生情况,也提升了全国疫情发生率。王陇德说:“增长的数字并不代表疫情的实际发生,其中相当一部分是病人的常规就诊数据。科学分析这些数据是关键。” 爱思唯尔医疗业务亚太总裁何智扬也表示,近年来医疗数据迅速增长,确保数据的质量尤为重要。同行评审机制是确保内容质量的重要方法之一。同时,对于内容来源清晰说明也很重要,如谁在什么时候进行了推荐,以及它是否会受到企业等其他因素的影响等。 针对医疗从业者获取医疗前沿信息的现状,何智扬表示,信息快速增长,医疗从业者若单纯依靠从业经验或者在校所学的知识,那么他们可能会得到过时,甚至错误的信息。与此同时,从研究人员产生研究想法到完成论文需要时间,论文出版到传递到读者手中也需要时间。信息技术有望进一步加快信息传递时间,以便于信息及时反馈和新想法的交流。 “中国有大量病人数据。对这些数据进行整理,确保数据质量,同时对病人信息进行安全性处理,将对临床和科研有很大的帮助。”何智扬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