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专项实施带动,北京已经推动智能机器人等走向应用。郑金武摄 北京市力争到2025年,在工业软件、集成电路、信息设备、3D打印、机器人等重点领域掌握一批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自主技术,实现从“北京制造”到“北京创造”的战略升级。 ■郑金武 不久前,北京市政府新闻办和北京市科委联合举办《北京技术创新行动计划(2014-2017年)》(以下简称“技术创新行动计划”)之数字化制造技术创新及产业培育专项系列成果新闻发布会。 北京市科委副主任张继红介绍,专项实施以来,北京市科委联合相关委办局,围绕数字化增材制造、机器人及自动化成套装备等方面开展工作,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进展,形成“北京创造”品牌。 而在“十三五”时期,北京市科委仍将以“数字化制造技术创新及产业培育”专项为载体,推动北京数字化制造技术的创新发展。 两重点任务发力数字化制造 2014年,北京市政府发布实施“技术创新行动计划”,开展基础性、战略性、前沿性科学研究和共性技术研究,加大科技创新储备,积极培育先导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 据介绍,“数字化制造技术创新及产业培育”专项的设立充分体现了行动计划的创新导向原则,该专项部署了两项重点任务,即:“数字化增材制造创新及产业培育”“机器人及自动化成套装备创新及产业培育”。 据悉,计划到2017年,数字化增材制造产品在航空航天、船舶、医疗器械与健康服务、大众消费和创意设计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机器人及成套装备在汽车制造、物流搬运、养老健康、文化教育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北京数字化制造产业集群式发展,实现产值超过230亿元,形成“北京创造”品牌。 北京市科委作为专项的牵头组织单位,会同市经济信息化委等部门积极贯彻落实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围绕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和京津冀协同发展,按照市委常委会有关部署,加强推动专项实施,形成了系列成果。 “北京市围绕大型金属构件增材制造的全产业链,从合金材料、软件、工艺、装备到产品制造,再到后面机器加工全产业链,把京内外相关优势单位聚集在一块儿,组建了高性能大型金属构件增材制造技术产业培育创新团队。”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华明评价说。 会上,北航、北医三院、纳恩博、康力优蓝、航空625所多个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承担单位就本单位的技术成果及相关实施案例情况作了详细发布。 三方面成果彰显“北京创造” 通过专项实施,北京市已经在数字化制造技术创新、国产高端装备研制与龙头企业培育方面,取得系列成果。 张继红介绍,北京市科委推动了智能机器人、3D打印等高新技术切实服务于普通大众,引领并改善人们生活方式,提高百姓生活水平。 在专项的推动下,面向人口老龄化等当前热点社会问题,以及医疗与教育等百姓密切关注的社会需求,研制出一系列服务机器人产品,并在养老助残、医疗康复、家庭服务、教育娱乐、公共安全等领域实现应用。同时,在专项的支持下,3D打印技术在医疗领域也得到了成功应用,为人们提供了更加个体化、精准化的医疗服务。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刘忠军教授介绍,在北京市科委支持下,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牵头,联合北京大学工学院、北京爱康宜诚医疗器材股份有限公司的产学研团队,从2009年开始围绕临床疑难疾病,提出新型设计思路和手术治疗方案,利用3D打印,特别是金属3D打印技术,研制生产脊柱和关节个性化、规模化植入物,目前已取得突破性进展。 北京市科委还推进了国产高端制造装备的研制和应用,促进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专项推动工业机器人在降低成本、大规模普及的同时,以更强大的性能带动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在3D打印领域,面向航空、航天、国防等行业重大需求,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实现关键基础装备的自主化。 通过专项实施,还促进了行业龙头企业培育,推进了产业链协同,促进了产业做大做强。据悉,为实现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发展,专项大力推进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机器人产业紧密结合。另外,专项引导企业开展产业链横向和纵向整合,通过联合重组、合资合作及跨界融合,形成管理水平先进、创新能力强、效率高、效益好、市场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 同时,市科委推动成立“北京数字化制造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和“北京智能机器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整合了北京3D打印和智能机器人领域产业链上下游优势资源,形成行业发展合力,共同推动北京制造业向数字化、高端化、智能化转型升级。 抢占全球智能制造核心枢纽位置 张继红指出,“十三五”时期,北京市科委仍将以“数字化制造技术创新及产业培育”专项为载体,认真落实技术创新行动计划中的重点任务,推动北京数字化制造技术的创新发展,力争在全球智能制造创新网络抢占核心枢纽位置,为北京建设成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提供重要支撑。 据介绍,北京市将持续关注数字化制造产业发展,积极布局前沿技术,加大成果产业化,重点放在3D打印、智能机器人和智能制造方面。在智能机器人领域,到2020 年,掌握一批国际前沿核心技术和制造工艺,研制一批关键零部件,形成完善的智能机器人技术创新体系,支撑北京智能机器人产业协同创新发展。 在3D打印领域,着力于三个面向,一是面向航空航天航海等大型金属复杂构件直接制造领域,攻克钛合金、高强钢等材料制备技术瓶颈;二是面向医疗器械与健康服务领域,一方面大力推进体内植入物、手术导板、手术辅助器械等3D打印产品的临床应用研究,另一方面着力突破医用材料、3D打印装备等环节核心技术,实现材料及装备的重大突破;三是面向创意设计领域,以个性消费和定制服务为主,着力突破低成本材料与制造、智能人机交互、创意设计服务平台等关键技术,降低大众消费的经济门槛和专业设计门槛,推动高端设计产业发展,跻身国际先进水平。 在智能制造领域,一是突破新型传感器、智能测量仪表、工业控制系统、伺服电机及驱动器和减速器等关键技术和装备,核心是提高精准制造、敏捷制造能力,突破一批核心的技术和关键零部件,提高精准制造方面的能力。二是在电力、轨道交通等行业开展示范应用。重点加快人机智能交互、工业机器人、智能物流管理、增材制造等技术和装备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促进制造工艺的仿真优化、数字化控制和自适应控制。 张继红表示,力争到2025年,在工业软件、集成电路、信息设备、3D打印、机器人等重点领域掌握一批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自主技术,实现从“北京制造”到“北京创造”的战略升级。 《中国科学报》 (2016-08-09 第8版 首都科技)